理解 Web1、Web2 和 Web3:網際網路的演變

近幾年,談到區塊鏈時,總會連帶談起幾個關鍵詞,如 Web3、元宇宙、比特幣及去中心等。身處生活中的大小事幾乎都可以藉由網路解決的年代,你是否好奇過 Web3 這個名稱的由來?而之前的 Web1 與 Web2 又分別是何種樣貌?自誕生以來,網際網路技術經歷了顯著的變革,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和功能。這些階段通常被分為 Web1、Web2 和 Web3。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這些術語的含義並解釋它們之間的主要差異。
Web1:靜態網絡 (1990 年代 - 2000 年代初期)
Web1,通常稱為「靜態網路」,代表了網際網路發展的第一階段。大約出現在 1990 年代初期並持續到 2000 年代初期。在這個時期,網站主要是靜態的,這意味著它們顯示的是固定的內容,使用者只能查看或閱讀(Read Only)。幾乎不存在互動性,使用者難以與展示內容互動或貢獻自己的內容。
Web1 時期的網頁主要特徵包括:
- 靜態網頁: 內容以固定格式傳遞,通常是簡單的 HTML 頁面,包含文字和圖像。
- 有限的互動性: 使用者只能讀取與消費信息,而無法與內容互動或做出貢獻。
- 集中控制: 內容創建和管理全由網站所有者控制,使用者的參與程度有限。
Web1 網站的例子包括早期的新聞門戶網站、個人主頁和像原版 Yahoo! 和早期 AOL 這樣的簡單資訊站點。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知名演員阿部寬(Hiroshi Abe)的個人網站至今仍然維持著 Web1 時代的簡單架構及僅供瀏覽的功能,以極高的載入速度著稱,甚至因此成為網路速度檢測工具,成為迷因等級的存在。
Web2:動態和社交網絡 (2000 年代 - 現今)
Web2,又稱「動態網路」或「可讀寫網絡」,標誌著網路功能的一次重大轉變。這一時期開始於 2000 年代初期並持續到現在。Web2 引入了互動性和使用者生成的內容,將網際網路轉變為一個更加動態和社交的環境。
Web2 的主要特徵包括:
- 互動性: 網站變得更加互動,允許使用者通過評論、點讚和分享來參與內容。
- 使用者生成內容: 社群媒體、部落格和維基百科等平台使使用者能夠創建並分享自己的內容。
- 社交網絡: Facebook、X(之前名為 Twitter)和 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平台的興起使使用者能夠與他人聯繫、溝通並分享內容。
- 豐富的多媒體: 網站內容呈現變得更加多元,整合了影片、音樂和其他形式的豐富媒體內容。
- 中心化平台: 雖然 Web2 使內容創作更加普遍及民主化,但也導致了中心化平台的崛起,這些平台運行者控制了平台上的資訊和數據散播,如 Google、Facebook 和 Amazon。
Web2 徹底改變了人們與互聯網互動的方式,將其轉變為一個參與性空間,使用者可以貢獻內容、與他人聯繫並參與線上社群。現今一般所指的科技巨擘,即五巨頭(FAAMG 或 FAANG),幾乎都是 Web2 年代市場的主要參與者與服務提供者。
Web3:去中心化網絡 (正在興起)
Web3 代表了網際網路的新一代演變,通常被稱為「去中心化網絡」或「可讀寫擁有網絡」。這一新興階段仍在發展中,但旨在解決 Web2 的一些局限性和衍生問題,特別是在數據隱私、所有權和中心化方面。
Web3 與區塊鏈
實現 Web3 的關鍵技術之一即是區塊鏈。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帳本,通過多台裝置記錄交易,確保透明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在 Web3 的背景下,區塊鏈通過實現數據和操作的去中心化,發揮著關鍵作用。與 Web2 不同的是,Web3 利用區塊鏈將數據分佈在多個節點上,減少了對中介機構的依賴,並降低了審查或操控的風險。
區塊鏈還引入了虛擬貨幣和代幣實踐數位所有權的概念。這些數位資產允許使用者擁有並控制自己的數據,參與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並進行點對點交易,而無需依賴傳統金融機構。智能合約,即自動執行的合約,其協議條款直接嵌入代碼中,進一步增強了 Web3,在區塊鏈上實現了無需信任且自動化的互動。綜上所述,區塊鏈技術對 Web3 的願景至關重要,為一個更加去中心化、安全且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網際網路提供了基礎運作技術。
Web3 的主要特徵包括:
- 去中心化: Web3 建立在去中心化網絡和區塊鏈技術之上,減少了對大型科技公司等中心化權威的依賴。
- 所有權和控制權: 使用者擁有更大的數據和數位資產控制權,可以直接擁有和交易數位代幣(如虛擬貨幣、NFT)。
- 無需信任的互動: Web3 通過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實現了無需中介機構的點對點 (P2P) 互動。
- 透明性: 區塊鏈技術確保了交易和互動的透明性和安全性,並引入了去中心化金融 (DeFi) 和以代幣為基礎的經濟模型來貨幣化線上活動。
Web3 致力於創建一個更公平、更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網際網路,賦予個人對其數位身份、資產和互動更全面的所有權和控制權。
Web1、Web2 和 Web3 的主要差異
- 互動性: Web1 是靜態且只可閱讀的(單向),Web2 引入了互動性和使用者生成內容(雙向),而 Web3 則側重於去中心化和使用者所有權。
- 控制權: 在 Web1 中,內容由網站所有者控制,而 Web2 見證了集中化平台能決定內容審查及資訊流通的主導地位。Web3 通過去中心化將控制權重新交還給使用者。
- 數據所有權: Web2 平台通常會收集和控制使用者數據,而 Web3 通過區塊鏈技術優先考慮使用者的所有權和隱私。
- 變現模式: Web2 的商業模式是向使用者投放廣告,而 Web3 引入了去中心化金融和代幣經濟體系來將網路參與和貢獻進行貨幣化。
結論
網際網路從 Web1 到 Web2,現在逐漸進入 Web3 的演變,反映了使用者需求和願望的變化。Web1 提供了資訊的訪問,Web2 民主化了內容創建和社交互動。Web3 則專注於去中心化,旨在解決數據隱私和中心化的挑戰,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控制權。隨著 Web3 的持續發展,它有潛力重新定義我們與數位世界的互動方式,往更透明、公平和以使用者為主的網際網路前進。

